废弃塑料回收难,再生利用有哪些堵点?
城市生活垃圾中,百分之70-80都是和塑料相关,我们喝的矿泉水以及其他饮料瓶,我们用的快递包装,奶制品包装,奶粉包装,茶叶包装以及其他礼盒装,基本上都有塑料参与。农村生活垃圾70-80%都可以自然消化。
再生利用主要分为分类,压缩,转运,再利用几个步骤,而源头就是分好类这个难题,很多城市都跟风上了垃圾分类设备,可是参与的寥寥无几,不仅仅导致社会资源浪费,还导致市民参与度下降。
当行政部门和执法部门都积极参与其中,公务体制内都积极参与,响应号召做好垃圾分类,那么就能够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参与。我们遇到的难题不仅仅是这些,当幼儿园小学都在讲解垃圾分类的时候,他们没用参与感,也没足够了解什么垃圾属于什么垃圾,垃圾几万种,但是常见的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,有害,其他垃圾还是要长期积累。
比如:鸡骨头和牛骨头就不属于同一类垃圾,很多大人专家可能都不清楚,何况从小做起这个说法呢。当然,最重要的还是要参与,宣传,以个体为单位,家里出门就已经分好类,小区投放点按照桶标志收集,转运还需要按照分类去收集。
目前最难的其实就是个体收集和转运,没用加大投入,大部分还是转运车直接“一锅端”,那么前端垃圾分类就失去了意义。
收废品的站点通常都比较远,单价低,应该设置就近原则,统一上门收取模式值得推广,单价相同提高,大家互惠互利。
处理垃圾的企业,还需要更先进的分拣设备,让不同塑料归类,找到它们该去的地方,从而实现再利用。
谱蓝环境处理过垃圾焚烧站点垃圾水分多,煤炭消耗量过大的解决方案,虽然能够解决部分能耗,最终想要实现更少能耗,还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努力。
分类+压缩,是实现碳中和道路上必不可少的环节,改善人居环境,从垃圾分类开始
真正能够解决塑料回收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为单位的提前分类,国民素质提高了,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同时还需要垃圾分类指导,这样就能养成好习惯。
设备是终极目标,而老百姓的思维才是根源,解决”最后一公里”分类难题,无论那个年龄都要参与进来,才能早日实现碳中和。